课堂上的一些时光
今天上课时本想给孩子们推荐一部自己暑假里刚刚看过的《奇风岁月》的书,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只好作罢了。但是在八班时,我刚刚提了一个话头,丹丹他们几个就在下面急切地叫着:“老师,什么书名呀?”
“叫《奇风岁月》。里面有谋杀、惊悚、悬疑、爱与温情等。丹丹应该会喜欢的。我给我女儿推荐后,她两天半就看完了!”带有夸耀的成份在的。
丹丹开心地看着我笑。就是这个孩子,上学期给我推荐了她喜欢的《天机》四部。她说蔡骏如何如何地种种,但我摇头表示不知道。她有些失望的样子。后来,两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上,她给我们介绍了有关蔡骏的作品及风格。下面的同学提问时她镇定而自如地回答着,颇有些“答记者问”的“范儿”。和孙瑶一样,也同春勇一样。是颇有自己见解和风格的。倒不像平时课堂上的她:颓废而缺少青春的活力;软塌塌地像是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后来,她每看完一部,给我一部。我看完一部,还给她一部。我们仿佛在完成一项接力赛一样,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也与日俱增着。后来,她又给我拿来了《圣婴》与《诅咒》。翻看了《诅咒》才知道多年前我已经看过了此书。那本书现在就放在家中女儿的书橱里。只是这种带有悬疑色彩的文字对于喜欢在深夜里阅读的我来说,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它带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微微的恐惧和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我相信,自己不适合在深夜里与之共舞,从此就敬而远之了。
是的。这些天,我和孩子们在那些远古的虚词里“虚度”生命的质感时,看着他们疲惫且竭尽保持清醒的样子时,我很心痛。他们喜欢我讲一些“故事”:或电影或文学。我也喜欢这样的时光:他们沉浸在我所创造的“故事”中,或增加一些情节,或删去一些。谁又会在乎呢?我们都在乎的是生命本身沉浸在一种叫做语言所包围着的,美丽的情感里的,那种叫做爱与温情的世界。
我们会忘记许多的支离破碎的词语或话语,但相信,种在我们心中的那份爱与温情永远会在。
为了今天给课堂增加“色彩”,调节一下气氛。还准备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和《麦田的守望者》的有关资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轮廓性质的样子。没有多媒体、也没有纸质的资料。我喜欢就这样简单而清爽地告诉他们一个,或者几个关于这个“故事”中的点滴。其余的,我相信过不了几天,班级内会有原著出现,大家都会争相借阅。然后有些孩子还会和我交流……
呵,这样的时光很美好!
这是早上在重新读淳子的《城市地图张爱玲》里看的一句话:“想起《麦田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情人梅纳德。她认识塞林格时19岁,塞林格大她35岁。后来她被塞林格赶出去。之后的故事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如何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支点和生活秩序。并且用身体换来了书写的新的权力,并且成名。”
于是,又把以前所熟悉的一些名人之事想起来了。诸如毕加索、伍尔芙……太多了。看我的老师郭文斌的散文《文学到底是什么》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成熟的作家,他在代表他的文字去旅行的时候,是最尊重他的读者的,而他的读者也最尊重他,热爱他。”
很喜欢里面的一个词:旅行。我热爱旅行。就爱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时的微微的感动。这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当这个词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像一对亲密爱人一样,相拥前行,不愿分离的组合也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热望与感动。
就像在开学初期的一天清晨,收到了那张贺卡。它是我的文字在“旅行”之后,带着周游世界的可爱的心,走到了一些人的眼中。然后,有些人会被这些文字所吸引,短暂的目光驻留之后,他们会重新在自己的生活中行走或休养。我知道,他们会忘记一个人的稚嫩的文字。但是,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的文字曾带给他们的目光一些或粗犷的风景,或温润的情怀。
是的,我愿意分享这样的充实与快乐,在课堂的时光里,在在别人的文字里和自己的文字里,我带领着我的孩子们一起遨游其中,并时时被浸润和感动着。
我知道,你们也喜欢的,对吗?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04720,470173,475454&cid=0,0,0&sid=474001&advid=358&camid=37389&show=ignore&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t=1)